(发表时过于仓促,上文有许多错别字。) 古屋书画社 u"zR_CzYc
b~UWFX#U
崧厦镇西华村历史悠久,村里曾有许多承载着历史厚重的老台门。由于种种原因,时至今日,“兽头屋”等一批著名老房子已难觅踪迹。令人欣慰的是一座建于晚清时期的院落,历经一百七八十年风霜雨雪的摧残,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。三间二楼坐北朝南,粉墙黛瓦,独立的檐下廊柱,木制的花格大门,砖砌的围墙,厚厚的青石门框,乌黑的墙门,古色古相,浑然一体。这样完整的古院落,在虞北农村已是凤毛麟角。古屋书画社就设在这里,犹如一位深藏不露的大家闺秀。院墙内,各种花木错落有致,相映成趣,时近隆冬,依旧绿意盎然,生机勃勃。花木丛中,一块刻有“古屋书画社”的大理石特别引人眼球。和煦的阳光,宁静的院落,随风摇曳的花枝,几位古稀老人聚精会神地行书作画,闲情逸致,相得益彰。书画属于高雅艺术,农民放下锄头,挥毫泼墨,还成立了自己的书画社,让人耳目一新。 gdCit-3
这座院落是退休工程师顾聿昌先生的故居。顾先生幼小失去了父亲,靠母亲纺纱织布读完了小学、中学,后來母亲又到上海做佣人,他才圆了春晖高中的梦。母亲含辛茹苦,将他抚育成人。顾聿昌大学毕业以后,在外打拼了几十年。其间,他母亲一直守着故居,盼望着游子早日归來。顾先生退休以后,陪伴母亲走完了百年人生。母亲临终前留下遗言,要求儿子将门户开下去。这么朴实无华的一句嘱托,婉转地告诉儿子,这个院落是几代祖传的家产,是生你养你地方,无论你走得多远,你的根在这里。母亲走了以后,已在上海定居的顾先生怀着对母亲的深深眷恋,坚持每月返回故乡,少则三两天,多则七天八天,践行着母亲的遗愿。返乡期间,除了与前邻后舍聊上几句,探望同窗学友之外,他心里一直在盘算着为家乡做点什么。 ekY)?$v3
2017年春暖花开之际,顾先生回乡期间,与春晖高中同学,也同是北京航空学院同学董永根相聚时,爱好书画的永根拿出一本《绍兴市上虞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丙申书画集》,让他观赏,并指出其中一幅字画为西华陈炯烈的作品。西华老乡的书画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高级知识分子。当天傍晚,他与堂叔顾国涛一道來到陈炯烈的家里。攀谈之中,了解到陈是绍兴市上虞区老年画书研究会会员,又是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,而且还是崧厦片区组长。后來,又得悉母亲的画像出自陈老师之手时,这位故乡游子再次來到陈家,两人聊得情投意合。就在此时,顾先生流露了想成立书画社的意向,表示自己愿助一臂之力,为繁荣家乡传统文化发挥余热,自己可以跑跑龙套,做他们的后勤部长,并希望陈穿针引线。 vJs6nVbK
由于相同的业余爱好,王同昌、陈炯烈、顾国涛、叶云龙等古稀老人,几年前,已先后参加了绍兴市上虞区老年书画研究会。平时,他们经常聚在一起,天南海北,谈天说地。这次到我家,下次到他家,东奔西跑打游击,但苦于崧厦片区没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。 8Vz!zYl
在顾聿昌先生的鼎力支持下,经顾国涛、陈炯烈二位从中牵线搭桥,双方一拍即合。大概一个多月后,在西华群力24号——顾先生的故居,成立了“古屋书画社”。从此,每逢星期日上午,几位老人如约而至,相聚一起,喝茶聊天,练字画画,互相切磋,陶冶情操,乐在其中。年近八旬的顾先生每月会从上海返回故乡,定期与他们相聚。自古屋书画社成立以來,已有十余位会员参与其中,他们都是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。古屋书画社也吸引了几位在校学生,定期或不定期來书画社练习书法。 '__>M>[
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,不恋迷信,不玩赌博,对书画情有独钟,经常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,自带笔墨、宣纸,结伴到各村的文化礼堂及附近寺院奉献墨宝,还为当地村民写春联,送喜庆。其中的一些书画作品曾到祝温、蔡林等村的文化礼堂巡回展出。今年10月28日开始,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书画交流展览会,他们送了9幅作品。这些饱经风霜的老人,有的还参加了区老年大学书法班,学习取经,为自己充电,真是活到老,学到老。古屋书画社墙上一幅“诚邀四方客,广结笔墨缘”的对联,诠释了办社的宗旨。筑巢引凤,古屋书画社必将吸引更多的农村书画爱好者。 oAifM1*0
-'O|D}
王一醇: 2017年12月15日 j|8!gW